媒体聚焦

水更清了,环境更美了
本报讯(张静秋记者赵径摄影报道)近年来,市中区棉竹镇以“三治融合”为牵引,强化“自治基础”发力点,抓实“法治保障”关键点,撬动“智治支撑”创新点,切实构建河湖管理新格局。
市中区棉竹镇棉竹铺社区是“乐山北大门”,也是全区乡村振兴示范点,辖区内一江一河,其中青衣江段长约3公里,竹公溪河段长约4.5公里。社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,将河湖管理纳入书记1号工程,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村级河长,构建“镇级包村工作组+村组干部+志愿者+保洁员”的“2+2”工作责任体系,党员群众主动参与,筑牢上下贯通、执行有力的坚强堡垒。强化“河湖长+”工作协作机制,与相邻村(社区)河湖管护联防联控,建立信息共享、联合会议、联合巡查等机制,推动形成上下游联动、左右岸协同、干支流协调的跨界河湖治理保护格局。同时社区利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维护河湖的积极性。
近年来,棉竹镇还采取村民会议广播、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,宣传河湖治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,做到家喻户晓、人人皆知,让广大群众懂政策、守规矩,提高对各类破坏水生生物和水域生态行为的辨识能力和抵制意识。
棉竹镇以数字化为支点,依托省河湖长制信息化平台,整合汇聚二类2条涉河湖基本信息,形成“河长一张图”,建立了村、组两级共享共用的河湖长指挥系统,实时公布河湖健康状况,提高了河湖管护效率。
依托政法“雪亮工程”建设,在重点河湖面设置端口,安排专人,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网上河湖管理巡查,实现了河湖管理的信息化监管、动态化调度、可视化跟踪。推广应用“蜀水智巡”APP,河湖长通过APP可以记录巡河时间、照片、轨迹,同时可以将巡河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上报、快速处理,不断推动河湖管理工作高效化。